2025年3月3日上午,伟明盛青公司的生产车间里,机器轰鸣声与往常一样规律响起。在一排智能化生产设备前,身着深蓝色工装的代庭松正专注地观察产品反应变化。这位入职仅两年的伟明新青年,从懵懂实习生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,用行动诠释了伟明环保“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”的深刻内涵。
从“学徒”到“班长”:成长背后的企业沃土
代庭松的成长之路,是伟明“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”理念的生动注脚。入职期间,公司为代庭松的成长提供了许多帮助,让他快速掌握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技术。在访谈期间,他常将项光明董事长所说的“把工作当成事业”挂在嘴边,也反复提及车间主任“小事见匠心”的要求。这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浸润到工作中,与伟明“全产业链覆盖”的业务模式深度契合——从设备研发到项目运营,每个环节都要求技术与态度的双重打磨,哪怕是拧一颗螺丝、记一组参数,都要做到极致。
在伟明的阶梯式培养机制下,代庭松的成长呈现出清晰的进阶轨迹:他从PPT制作、设备安装等实操技能学起,再通过仪器操作、数据调试等核心业务构建起技术复合能力。这种“爬坡过坎”的培养模式,让他在访谈时由衷感慨:“在这里,我收获颇丰。企业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参数的精控,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——以平和心态看待矛盾,用共情心态体谅他人,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成长。”
目标驱动与知行合一:解码成长加速度
“心要定,脑要转,手要动”,这是代庭松的成长“密码”。被问及何以在同期入职者中率先晋升班长时,代庭松展现出清晰的自我认知:“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会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。”这位从云贵高原走出的青年,将生存智慧与职业理想编织成独特的人生算法——先夯实生活根基,再追寻专业理想。谈及五年内希望晋升主任的梦想,他赧然一笑,质朴的语言凝聚着成长动能,这个被他戏称为“痴心妄想”的目标,实则暗合伟明的选拔逻辑。
同事眼中的代庭松阳光、开朗,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内核强大的年轻人也曾经历过深刻的心灵蜕变。幼年到初中的留守经历让他对父母有诸多不解。大学时代的自我觉醒催生责任担当,而离家1600公里的求职之路激发了他的思乡情结,也让他最终与父母和解。今年春节后返岗,他乘坐人社部组织的返程列车到温州,面对央视镜头,他数度哽咽。如今的代庭松终于理解,父母“多学多看少说话”的叮嘱,是希望他成为眼中有光、脚下有路的实干家。
成长共同体:个人理想与组织使命的双向奔赴
在校园想象化工行业,代庭松总觉得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搞研发,直到在伟明盛青从零学起,才明白扎实的工艺根基都在车间里。“大家都是本着加油努力的想法,把工作干到实处。”日常工作中,他与同乡同事们形成了密切的交流圈,构建起携手追逐职业理想的成长联盟。
代庭松也积极向同乡、向学弟学妹们推介伟明盛青,他详细阐述了浙江政府对人才的重视,介绍对应届生的补贴政策,接着讲述伟明管培生项目的优势,最后动情回顾自身成长轨迹——在伟明大家庭的支撑与栽培下,每一次攻坚克难的经历都转化为珍贵的职业财富。这份从实践中淬炼的感悟,成为最具说服力的企业名片。
在伟明这片工匠沃土上,许许多多的“代庭松们”正将个人理想扎根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——他们既是被时代选中的种子,也是主动破土的新芽。从云贵高原到东海之滨,代庭松的成长轨迹印证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密码。此刻,这个仍在设备间穿梭的年轻身影,已然成为连接传统制造与智能未来最生动的注解。